当前位置:中文谷 >

习题库

>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,完成后面题目。(12分,每小题3分)留侯论(宋)苏轼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,必有过人之节。人情有...

阅读下面的文言文,完成后面题目。(12分,每小题3分)留侯论(宋)苏轼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,必有过人之节。人情有...

问题详情:

阅读下面的文言文,完成后面题目。(12分,每小题3分)留侯论(宋)苏轼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,必有过人之节。人情有...

阅读下面的文言文,完成后面题目。(12分,每小题3分)

留侯论

(宋)苏轼

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,必有过人之节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,匹夫见辱,拔剑而起,挺身而斗,此不足为勇也。天下有大勇者,卒然临之而不惊,无故加之而不怒。此其所挟持者甚大,而其志甚远也。

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①也,其事甚怪;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,出而试之?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,皆圣贤相与*戒之义。而世不察,以为鬼物,亦已过矣。

且其意不在书。当韩之亡、秦之方盛也,以*锯鼎镬待天下之士。其平居无罪夷灭者,不可胜数。虽有贲、育②,无所获施。夫持法太急者,其锋不可犯,而其势未可乘。子房不忍忿忿之心,以匹夫之力,而逞于一击之间;当此之时,子房之不死者,其间不能容发,盖亦危矣。千金之子,不死于盗贼,何者?其身可爱,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。子房以盖世之才,不为伊尹、太公之谋,而特出于荆轲、聂政之计,以侥幸于不死,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。是故倨傲鲜腆③而深折之。彼其能有所忍也,然后可以就大事,故曰:“孺子可教也。”

楚庄王伐郑,郑伯肉袒牵羊以迎;庄王曰:“其君能下人,必能信用其民矣。”遂舍之。勾践之困于会稽,而归臣妾于吴者,三年而不倦。且夫有报人之志,而不能下人者,是匹夫之刚也。夫老人者,以为子房才有余,而忧其度量之不足,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,使之忍小忿以就大谋。何则?非有平生之素,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,而命以仆妾之役,油然而不怪者,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,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。

观夫高祖之所以胜,项籍之所以败者,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。项籍唯不能忍,是以百战百胜,而轻用其锋;高祖忍之,养其全锋而待其敝,此子房教之也。当淮*破齐而欲自王,高祖发怒,见于词*。由此观之,犹有刚强不忍之气,非子房其谁全之?

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,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,不称其志气。呜呼!此其所以为子房欤!

(选自《古文观止》卷之十)

【注】①圯上老人:《史记·留侯世家》载:“张良尝从容步游下邳圯上,遇一老父,受《太公兵法》。”这里的“老父”就是圯上老人,一说是黄石公,秦汉时期下邳人,传说他传兵法与张良。圯,音yí,桥梁。

②贲、育:战国时勇士。周代时著名勇士,卫人,传说能力举千钧。

③倨傲鲜腆:态度傲慢、言语粗恶。

13.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,不正确的一项是

A卒然临之而不惊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卒:同“猝”,仓猝,突然

B其间不能容发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发:发动,起事

C而不能下人者,是匹夫之刚也     刚:强硬、刚强

D.养其全锋而待其敝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敝:疲惫,困倦

14.下面各组句子中,加点词的意义和同法相同的一项是

A.无故加之而不怒        临清流而赋诗

B.以*锯鼎镬待天下之士 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

C.以匹夫之力,而逞于一击之间   极娱游于暇日

D.非子房其谁全之     天之苍苍,其正*邪?其远而无所至极邪

15.下列事件分别编为四组,全部用来*“忍”的益处的一项是

①郑伯輮袒牵羊以迎       ②归臣妾于吴者,三年而不倦

③千金之子,不死于盗贼   ④特出荆轲,聂政之计

⑤百战百胜,而轻用其锋    ⑥当淮*破齐,而欲自立王,高祖发怒,见于词*

A.①②③         B.②③④        C.③④⑤         D.④⑤⑥

16.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

A.本文开篇亮出中心论点,即“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,必有过人之节,人情有所不能忍者”,重在点明成大事者必有一般所无法达到的忍辱负重的品质。

B.张良一生可写可论者甚多,作者只选取圯上受书和辅佐高祖两桩,前者说明张良之“忍”的难能可贵;后者借题发挥,强调做到“忍”的艰难不易,主旨明确,发人深思。

C.对张良圯上受书之说,作者大胆翻案,一是除去圯上老人身上神奇诡异之气,二是指出老人其意不在书,而在折其刚锐之气,使张良能忍小忿而就大谋。

D.这篇散文言简意赅,分析透彻,作者广征史事,不仅引用勾践卧薪尝胆等善于隐忍的正面典型,而且引用项羽等不善于隐忍的反面典型,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*。

【回答】

13.B

14.C

15.A

16.B

【解析】

13.

试题分析: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“结构分析法”“语法分析法”“形旁辨义法”“套用成语法”“套用课本法”,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,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,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,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。本题中,B项,“发”,是头发之意。

考点: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。能力层级为理解B。

14.

试题分析:本题考察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。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,要着眼“意义”和“用法”两点,“意义”是就表意而言的,“用法”是就词*而言的。解答此题时,需要逐项分析。C.介词,表时间处所等,“在”。A.而:转折连词,“却”;顺承连词,“然后”或不译。B.以:表工具或凭借介词,“用”;表原因介词,“因”。D.其:表反问语气副词,“难道”;用在选择句中,“是……还是……”。

考点: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。能力层级为理解B。

15.

试题分析: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。注意题干信息是我们筛选文中信息的出发点和归宿,它给我们筛选信息指明了方向,只有把握了应对指向,才能行之有效地筛选信息。在解答时,先要准确理解题干的要求,再用排除法。④⑤⑥都是表现“不忍”的。

考点:筛选文中的信息。能力层级为C。

16.

试题分析:解答此类题时,阅读一定要细致,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,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。依据文意,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。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,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,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,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,片面遗漏,强拉硬连,任意拔高等等。本题中,B项,后者用来论*“忍”的巨大作用。

考点:归纳内容要点,概括中心意思。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。

【参考译文】

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,一定具有胜人的节*,(有)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。普通人受到侮辱,拔剑而起,挺身上前搏斗,这不值得算作勇敢。天下有一种真正勇敢的人,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,无缘无故的对他施加侮辱也不动怒。为什么能够这样呢?因为他胸怀大志,目标高远(的缘故)啊。

张良被桥上老人授给兵书这件事,确实很古怪。但是,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隐居君子出来考验张良呢?看那老人用以微微显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,都具有圣贤相互提醒告诫的意义。一般人不明白,把那老人当作神仙,也太荒谬了。

再说,桥上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授给张良兵书(而在于使张良能有所忍,以就大事)。在韩国已灭亡时,秦朝正很强盛,秦王政用*锯、油锅对付天下的志士,那种住在家里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,数也数不清。就是有孟贲、夏育那样的勇士,没有再施展本领的机会了。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,他的*锋是不好硬碰的,而他的末余之势是没有可乘之机的。张良压不住他对秦王愤怒的情感,以他个人的力量,在一次狙击中求得一时的痛快,在那时他没有被捕被杀,那间隙连一根头发也容纳不下,也太危险了!富贵人家的子弟,是不肯死在盗贼手里的。为什么呢?因为他们的生命宝贵,死在盗贼手里太不值得。张良有超过世上一切人的才能,不去作伊尹、姜尚那样深谋远虑之事,反只学荆轲、聂政行刺的下策,侥幸所以没有死掉,这必定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。所以那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理、言语粗恶的深深羞辱他,他如果能忍受得住,方才可以凭借这点而成就大功业,所以到最后,老人说:“这个年轻人可以教育了。”

楚庄王攻打郑国,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、牵了羊来迎接。庄王说:“国君能够对人谦让,委屈自己,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。”就此放弃对郑国的进攻。越王勾践在会稽陷于困境,他到吴国去做奴仆,好几年都不懈怠。再说,有向人报仇的心愿,却不能居于人之下,这是普通人的刚强罢了。那老人,认为张良才智有余却担心他的度量不够,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,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。为什么这样说呢?老人和张良并没有平生的老交情,突然在郊野之间相遇,却拿奴仆的低贱之事来让张良做,张良很自然而不觉得怪异,这自然,秦始皇不能使他惊恐,项羽不能使他发怒。

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,项羽之所以失败,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、一个不能忍耐罢了。项羽不能忍耐,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,因此随随便使用他的*锋(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)。汉高祖能忍耐,保养那完整的*锋(把自己的精锐实力保养得很好,等待对方的衰弊),这是张良教他的。当淮*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,高祖为此发怒了,语气脸*都显露出来,从这里可以看出,(他)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脾气,(如果)不是张良,难道谁能够成全他的大业呢?

司马迁本来猜想张良的形貌一定是魁梧奇伟的,谁料到他的长相竟然像妇人女子,不符合他的志气和度量。啊!这就是张良之所以成为张良的原因吧!

知识点:散文类

题型:文言文阅读

  •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,转载请注明 https://zhongwengu.com/exercises/7dp0nm.html

相关内容

热门文章

猜你喜欢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