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中文谷 >

习题库

> 阅读下面的文字,完成下列小题。1923年,沈从文到*谋生。1925年曾在香山慈幼院图书馆工作,不久失业。最早...

阅读下面的文字,完成下列小题。1923年,沈从文到*谋生。1925年曾在香山慈幼院图书馆工作,不久失业。最早...

问题详情:

阅读下面的文字,完成下列小题。1923年,沈从文到*谋生。1925年曾在香山慈幼院图书馆工作,不久失业。最早...

阅读下面的文字,完成下列小题。

1923年,沈从文到*谋生。1925年曾在香山慈幼院图书馆工作,不久失业。最早是郁达夫把沈从文介绍给《晨报副刊》的编辑刘勉己、瞿菊农二人。时间当在1924年11月13日郁去寓所看望沈之后。到12月下旬,就有署名休芸芸的作品在《晨报副刊》上接连刊发了。转年就更多。5月4日唯刚在《晨报副刊》上发表的《大学与学生》文中,已称赞他是“一个天才青年”,他写的《遥夜》“全文俱佳”。唯刚即北大教授林宰平。林宰平是新月社中人,引领沈从文去松树胡同认识徐志摩也就不算一回事了。

沈从文与志摩的关系,可说是介于弟子与朋友之间。第一次见徐志摩,是1925年秋天,在新月社的院子里,也就是徐志摩接编《晨报副刊》的前夕了。又经徐介绍,结识了陈西滢、凌叔华、林徽因等人。徐志摩立即发现了沈从文的才气,且看出了他行文的特*。“徐志摩惊叹过沈的文章句子很欧化,沈本人也承认过这一点,他读了当时很多翻译作品,对语法并不在意。”(《金介甫《沈从文传》)

结识了沈从文这样的年轻作家,志摩很是高兴,以致在改版《晨报副刊》的发刊词里,介绍他的作者班底时,介绍完他的那些老朋友之后,按捺不住心中的欣喜,也要表白一番自己手头还有多少青年朋友,而第一个提到的就是沈从文,接下来才是焦菊隐、于成泽、钟天心等人。

徐志摩初编《晨报副刊》时,可不是人们想像的那样,振臂一呼,名家云集,说声来稿,佳作纷至。他得跑稿子,甚至得央求、乞讨,逢上沈从文这么一个写得不错,又很勤勉的作家,也算是运气。从沈从文这面说,也就是提携了。沈从文只比志摩小五岁,以年龄而论,当是平辈。

志摩的可爱之处在于,只要我看得上你,只要咱俩对脾气,怎么着都行。且看接编的最初两个月里,徐志摩刊发了沈从文13篇作品。《晨报副刊》是名刊,哪个作家遇上这样的编辑,不出大名才怪呢。由此,沈从文才摆脱困境,实现了靠写稿维持生计的理想。1927年新月书店办起,1928年《新月》办起,只要徐志摩的影响力所及,出版沈从文的小说集,发表沈从文的长篇小说,全都是畅通无阻。沈从文能在数年之内,成为*一流的作家,起主要作用的当然是本人的才气和勤勉,而徐志摩的处处提携,也是不可轻视的。

不光是写作上的提携,还有工作上的帮助。1929年9月去*公学教书,极大地改变了沈从文的人生状态。胡适是校长,固然须他首肯,若没有志摩的鼎力推荐,怕胡适连这个想法也不会生出来的。此后去武汉大学教书,叉去青岛大学教书,也都是得力于志摩的推荐。

志摩也常把一些自己忙不过来的事,委托沈从文去做。比如选编“新文学丛书”,志摩顾不上,便让沈从文负责审稿。这样的事,难说是谁帮谁的忙,对沈从文来说也是一种训练吧。

对志摩的恩德,沈从文谨记在心。1936年出版第一个选集时,写了篇长序,开列了一串他要感激的人的名单,第一个便是徐志摩(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这是因为志摩已去世了)。他说――

尤其是徐志摩先生,没有他,我这时节也许照《自传》上说到的那两条路选了较方便的一条,不过北平市区里作巡*,就卧倒在什么人家的屋檐下,瘪了,僵了,而且早已腐烂了。你们不幸看完了这本书,如果能够从这些作品里得到一点力量,或一点喜悦,把书掩上时,盼望对那不幸早死的诗人表示敬意和感谢,从他那儿我接了一点火,你得到的温暖原是他的。(沈从文《习作选集代序》)

沈从文的表白是诚恳的。

正因为有这样的情义,1931年11月20日上午在青岛,青岛大学的一班朋友,刚刚听说徐志摩遇难,不明底细急欲一探究竟时,最后决定由沈从文亲赴济南走一遭。“志摩死耗给他的打击是相当沉重的。沈从文一声不响地立刻就到济南去了。”(梁实秋《谈徐志摩》。)

后来,沈从文在*大学教书,解放后转到历史博物馆工作,成为著名的古服饰学家。(改写自韩石山《徐志摩传》第三卷《云游》,*文学出版社2010年9月版)

【相关链接】

美国学者金介甫在他的《沈从文传》里,说沈从文“成了作家却不依附任何作家集团”,且以此语作为一节的标题。意即一个人只要有*的人格,自由的精神,就可以说他是不依附,不盲从。

11.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,最恰当的两项是(  )(  )

A.沈从文年轻时到*谋生,失业之后,正是郁达夫、徐志摩、胡适等贵人的帮助与提携,才使他走上成名成家之路。

B.徐志摩初编《晨报副刊》时,沈从文大量投稿;选编“新文学丛书”时,沈从文负责审稿。这说明了二者的朋友关系。

C.文章首段写林宰平称赞沈从文是“天才青年”,为下文引出徐志摩和沈从文的相识以及徐对沈的提携,做了铺垫。

D.徐志摩遇难后,沈从文亲赴济南吊唁,同时在其出版第一个选集中的书序中,诚恳地表达对徐志摩的恩德的感激。

E.选文虽为《徐志摩传》,但有关沈从文的叙写占了较大篇幅,二者相得益彰,显示了作者在谋篇布局方面的技巧。

12.有人说徐志摩发现了沈从文,也有人说徐志摩提携了沈从文。请结合材料作简要分析。

13.材料中多处运用了引用这一修辞,请结合材料,分析这样写的好处。

14.就美国学者金介甫的观点,请结合材料,联系所学知识,谈谈你的看法。

【回答】

11.C、B

12.发现谈不上,提携倒是切实的。因为郁达夫最早把沈从文介绍给《晨报副刊》的编辑,沈从文接连在《晨报副刊》上发表作品。

徐志摩提携沈从文,主要体现在:初编《晨报副刊》时,刊发了沈从文13篇作品;让沈从文在上海新月杂长期撰稿,出版其小说集,发表其长篇小说;介绍到沈从文到*公学、青岛大学教国文。(答对其中2个要点,得4分)

13.所引用部分,或表达了徐志摩发现沈从文的独特眼光,或传达出沈从文对徐志摩提携和帮助的感激之情;增加了传记文学的真实*,丰富了文章的内容。

14.观点一:沈从文从步人文坛,到成就大名,乃至晚年成为大家之后、遭受过不同程度的打击,他仍然坚守自己的人格,不依附任何作家集团,也没有加入任何党派。因而,沈从文是位具有*人格,自由精神的作家。

观点二:这样说得有个前提,那就是,凡是有*人格,有自由精神的人,都是不组织集团的。这恐怕就不是事实了。君子群而不党,是古圣贤的遗教,却不是现代人行事的尺寸。组成集团没有错,关键在做什么。事实上,沈从文从步人文坛,到成就大名这一个时期,都是和新月集团紧紧连结在一起的。说他是新月集团中的一员,对他也不是什么委屈。

【解析】

11.

试题分析:B项,朋友关系,还包括年龄因素,“沈从文只比志摩小五岁,以年龄而论,当是平辈”;A项“起主要作用的当然是本人的才气和勤勉”,胡适聘用沈从文,是徐志摩的提携;D项“青岛大学的一班朋友,刚刚听说徐志摩遇难”,“决定由沈从文亲赴济南”,并未有“吊唁”,且与后半 句不存在因果联系,理解错误;E项为架空分析,贴标签。

考点:分析语言特*。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。概括中心意思。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。

12.

试题分析:解答该题,应当从原文中提取信息,根据文中的“最早是郁达夫把沈从文介绍给《晨报副刊》的编辑刘勉己、瞿菊农二人”“到 12月下旬,就有署名休芸芸的作品在《晨报副刊》上接连刊发了”“徐志摩立即发现了沈从文的才气,且看出了他行文的特*”“介绍完他的那些老朋友之后,按捺不住心中的欣喜,也要表白一番自己手头还有多少青年朋友,而第一个提到的就是沈从文”“且看接编的最初两个月里,徐志摩刊发了沈从文13篇作品”“出版沈从文的小说集,发表沈从文的长篇小说,全都是畅通无阻”“1929年9月去*公学教书,极大地改变了沈从文的人生状态。胡适是校长,固然须他首肯,若没有志摩的鼎力推荐,怕胡适连这个想法也不会生出来的。此后去武汉大学教书,叉去青岛大学教书,也都是得力于志摩的推荐”等内容概括,分点作答,意思对即可。

考点: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。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。

13.

试题分析:分析引用这一修辞的作用,可以从内容和结构等角度分析,从内容上来说,引用的内容有的表达了徐志摩发现沈从文的独特眼光,有的传达出沈从文对徐志摩提携和帮助的感激之情。从结构和表达效果上来说,可以答出增加了传记文学的真实*,丰富了文章的内容。分点作答,意思对即可。

考点:把握文章结构。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。

14.

试题分析:这是一道开放题,属于探究*质,答题时首先要根据相关链接中的内容考虑,如从原文中找出能够表现“沈从文‘成了作家却不依附任何作家集团’”这一特点的内容,然后再理解“意即一个人只要有*的人格,自由的精神,就可以说他是不依附,不盲从”一句,结合现实来谈,*不唯一,言之成理即可。

考点: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,提出自己的见解。能力层级为探究F。

知识点:实用类文本阅读

题型:现代文阅读

  •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,转载请注明 https://zhongwengu.com/exercises/dnk5o9.html

相关内容

热门文章

猜你喜欢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