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中文谷 >

习题库

> 阅读下面的诗歌,完成文后各题。澄迈驿通潮*二首①苏轼(一)倦客愁闻归路遥,眼明飞*俯长桥。贪看白鹭横秋浦,不觉...

阅读下面的诗歌,完成文后各题。澄迈驿通潮*二首①苏轼(一)倦客愁闻归路遥,眼明飞*俯长桥。贪看白鹭横秋浦,不觉...

问题详情:

阅读下面的诗歌,完成文后各题。澄迈驿通潮*二首①苏轼(一)倦客愁闻归路遥,眼明飞*俯长桥。贪看白鹭横秋浦,不觉...

阅读下面的诗歌,完成文后各题。

澄迈驿通潮*二首①

苏轼

(一)

倦客愁闻归路遥,

眼明飞*俯长桥。

贪看白鹭横秋浦,

不觉青林没晚潮。

(二)

余生欲老海南村,

帝遣巫阳招我魂②。

杳杳天低鹘没处,

青山一发是中原。

【注】

①这两首七绝作于元符三年(1100年),诗人离开贬所儋州之前。澄迈,县名,在今海南岛;通潮*,一名通明*,在澄迈县西。

②帝遣巫阳招我魂:帝,指上帝;巫阳,古代女巫名。这里诗人化用《楚辞,招魂》之意,借上帝以指朝廷,借招魂以指奉旨内迁。

20.第一首诗中,诗人的情感经历了哪些变化?请简要分析。

21.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艺术手法有何异同。

【回答】

20.

①愁闷。先写自己长期羁绊在外,倦于漂泊,归路漫漫,愁绪满怀;

②豁朗。但当诗人登上通潮*,俯视长桥,远眺白鹭,眼前一亮,情感由低抑转为豁朗;

③惆怅。而在不知不觉间,时光流逝,天*转暗,作者又回入到寂寞和惆怅中。

21.

同:景中寓情。①第一首借宁静渐暗的夕阳之景抒发诗人身在异乡的落寞惆怅。②第二首诗人借远渺之景抒写对故乡的怀念之情。异:①第一首结句化动为静。用一个“没”字写晚潮,动中显静。在这宁静中,时光悄然消逝,晚潮悄然而退,只有一片青葱的树林映着最后一抹斜辉。②第二首结句比喻。用发丝来比喻天际的青山。雄伟壮观的青山在地平线上仅露出如一丝纤发般的远影,可见青山之遥,中原之远。

【解析】

试题分析:

20.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,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。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、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,此题注意考查作者的情感变化,分析的时候结合文本分析,愁闷。先写自己长期羁绊在外,倦于漂泊,归路漫漫,愁绪满怀;豁朗。但当诗人登上通潮*,俯视长桥,远眺白鹭,眼前一亮,情感由低抑转为豁朗;惆怅。而在不知不觉间,时光流逝,天*转暗,作者又回入到寂寞和惆怅中。

【考点定位】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。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。

【技巧点拨】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,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,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,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、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,重点是在自己的*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,这样就能和给的*无限接近,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,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。此题注意结合尾联里的内容分析,分析的时候借助“倦客愁闻”“眼明”“青林没晚潮”以及注释关于诗人的介绍,愁闷。先写自己长期羁绊在外,倦于漂泊,归路漫漫,愁绪满怀;豁朗。但当诗人登上通潮*,俯视长桥,远眺白鹭,眼前一亮,情感由低抑转为豁朗;惆怅。而在不知不觉间,时光流逝,天*转暗,作者又回入到寂寞和惆怅中。

21.本题考查艺术手法。由题干可知“结句的艺术手法有何异同”,选取最突出的、最明显的手法分析。分别分析艺术手法,然后找出异同。相同之处是都用了寓情于景。注意结合诗句分析。

【考点定位】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。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。

【技巧点拨】规范答题:第一步,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。第二步,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。第三步,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。答题时要注意每条中手法和分析。同:景中寓情。①第一首借宁静渐暗的夕阳之景抒发诗人身在异乡的落寞惆怅。②第二首诗人借远渺之景抒写对故乡的怀念之情。“不觉青林没晚潮。”第一首结句化动为静。用一个“没”字写晚潮,动中显静。在这宁静中,时光悄然消逝,晚潮悄然而退,只有一片青葱的树林映着最后一抹斜辉。“青山一发是中原。”结句比喻。用发丝来比喻天际的青山。雄伟壮观的青山在地平线上仅露出如一丝纤发般的远影,可见青山之遥,中原之远。

知识点:

题型:语言表达

  •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,转载请注明 https://zhongwengu.com/exercises/m2j3y1.html

相关内容

热门文章

猜你喜欢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