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中文谷 >

习题库

> 8.阅读下面这首清诗,完成后面题目。钱塘观潮施闰章海*雨中开,涛飞*上台。声驱千骑疾,气卷万山来。绝岸愁倾覆,...

8.阅读下面这首清诗,完成后面题目。钱塘观潮施闰章海*雨中开,涛飞*上台。声驱千骑疾,气卷万山来。绝岸愁倾覆,...

问题详情:

8.阅读下面这首清诗,完成后面题目。钱塘观潮施闰章海*雨中开,涛飞*上台。声驱千骑疾,气卷万山来。绝岸愁倾覆,...

8.阅读下面这首清诗,完成后面题目。

钱塘观潮

施闰章

海*雨中开,涛飞*上台。

声驱千骑疾,气卷万山来。

绝岸愁倾覆,轻舟故溯洄。

鸱夷①有遗恨,终古使人哀。

【注】①鸱夷:皮袋,这里借指潮神伍子胥。据《吴越春秋》等记载,春秋吴国大夫伍子胥因劝谏吴王夫差而被疏远、赐死。伍子胥临死时,嘱咐家人把他的眼睛挖出来或者把头割下来悬挂在南城门上,以便看到吴国的灭亡。吴王大怒,下令用鸱夷把他的尸体包裹起来,投入钱塘*。后来伍子胥化为钱塘*潮潮神。

【小题1】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,不正确的两项是(  )

A.首联“海*雨中开,涛飞*上台”表明作者是在雨中观潮,潮水来时,在迷蒙的雨点和潮水冲击下,海*随潮水展开。潮来时浪涛飞向钱塘*上的观潮台,极写潮水声势之大。

B.颔联“声驱千骑疾,气卷万山来”同时运用了比拟、夸张、视听结合等修辞手法,写出了钱塘*潮仿佛驱赶着千*万马,又仿佛将千万座山席卷而来的气势,惊心动魄。

C.“绝岸愁倾覆”中运用一个“愁”字,通过写岸边峭壁被潮水拍打时生怕被冲垮,写出了诗人对潮水冲垮堤岸的担忧之情。

D.“轻舟故溯洄”一个“故”字,写*中弄潮儿故意在潮水上涨时随着潮头起伏腾跃,在水中回旋,写出了弄潮儿的高超本领。“故”与“愁”两字的对举富有生趣。

E.前三联写观潮所见之景象,诗人运用多种表现手法,极力描写潮声之大,水势之猛,写实中渗透想象,描摹形象生动,体现了作者非凡的语言驾驭能力。

【小题2】诗歌的尾联对表现诗歌的主题有何作用?请简要分析。

【回答】

【小题1】BC

【小题2】①最后一联,把钱塘*的滔天巨浪及其排山倒海的不凡气势,想象成是伍子胥充满遗恨的冤魂兴起的(2分)。②借以*潮的怒态象征伍子胥的“遗恨”之大之强(1分)。③表达了作者对伍子胥充满深深的同情、惋惜与慨叹(2分)。④深化了诗歌的思想主题(1分)。

【解析】

【小题1】

试题分析: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的能力。B“视听结合”不是修辞手法。C这里的“愁”字是拟人的手法,通过写岸边峭壁被潮水拍打时生怕被冲垮,写出了潮水的气势。

【考点定位】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。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。

【技巧点拨】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:一、正面与侧面的结合。 (所有的烘托写法都是侧面描写,在回答侧面描写时 要具体),二、动静结合。在*古代诗歌里, 诗人为了创造意境,特别注意动态描写,动静结合是一种重要的写景手法.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,诗人往往独出心裁,每着一字" 而使"境界全出"。三、声与*的结合 (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)古代写景常常涉及到声音与颜*,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,让读者如临其境,受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。选项B“视听结合”是一种描写手法;四、虚与实的结合 "虚"与"实"是两个极大的概念,具体点说是无形与有形,抽象与具体,想象回忆与现实。  五、点与面的结合。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, 不是孤立存在的。描写的景物也一样, 他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因此,诗人在写景状物时,不是孤立静止地写主体物, ,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,点面结合,烘云托月,使主体形象更丰满,更有特*。六、远与近的结合。看景物,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,角度不同,俯视,仰视,远眺,近看, 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,变化万千。从不同角度描写,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,获得更完美的感受。比如本题中运用的是空间角度中的高低结合,山上的树木和山下的泉水,山崖上残雪与山路上出征的骑兵,构成了高低有致,上下错落的画面。七、白描手法。白描,原是*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,大致同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, 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*线条勾勒画面,赋形写意,不事烘托,不施**。这种画法引入诗歌创作中,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,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,朴素平易的文字,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,光暗 声响等,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。写景是诗歌的主要内容,鉴赏诗歌的写景就要从诗人写景方式入手, 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景物中所蕴含的诗人情感。

【小题2】

试题分析:题干问的是“诗歌的尾联对表现诗歌的主题有何作用?请简要分析”答题关键词“首尾联”“ 作用”考生首先抓住意象概述尾联景物特点,然后从情感抒发角度入手答题。最后一联,把钱塘*的滔天巨浪及其排山倒海的不凡气势,想象成是伍子胥充满遗恨的冤魂兴起的,借以*潮的怒态象征伍子胥的“遗恨”之大之强。表达了作者对伍子胥充满深深的同情、惋惜与慨叹。深化了诗歌的思想主题。

【考点定位】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。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。

【技巧点拨】如何体悟景中情?*古典诗歌虽说内容纷繁复杂,但细究起来就两部分内容:写景、抒情。这是*诗的特点所在,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所在。而分析景物中的情感正是考生的弱项。那么,如何透过景语找出并分析内在的情感呢?1.抓住景语中的情感暗示语。比如题中的“遗恨”;2.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、形容词,把握景物特征,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特征。从冷暖体味悲喜。“墨分五*,词含一情。”冷暖是从**学的角度将词汇分为两大情感*系,以体味诗词文赋中作者所传达出来的或悲或喜的思想感情。冷*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是悲伤。规范答题:1.审题:主要审两点: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(前面说的“句”“联”“片”等);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,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,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。如材料是局部的,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;如是整体,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。本题考察的是“首联”2.答题:(1)答题时特别强调:①置身诗境。通过阅读,置身诗境,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与审美经验,与诗人取得共鸣;借助联想与想象,进入诗人所描绘的境界中,获得新奇的审美体验。②以意逆志。从作品的整体出发,由表及里、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,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。

知识点:

题型:语言表达

  •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,转载请注明 https://zhongwengu.com/exercises/3qj164.html

相关内容

热门文章

猜你喜欢

推荐文章
最新文章